谈到战略,有两本书对我影响最为深刻,一本是《竞争战略》(Competitive Strategy: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),作者是我在哈佛读博士时的导师迈克尔·波特(Michael Porter)教授,这本书是我学术研究生涯的源头。另一本是爱德华·勒特韦克(Edward N.Luttwak)写的《罗马帝国的大战略》(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),这是一本历史书,我从中获得的最大教益是,战略的最终目的不是“侵略”,而是为“领土安宁”提供保障,因为只有领土安宁,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。大到一个帝国,小到一家公司,想要长治久安,依靠的肯定不只是战场成就,而是一套巨大复杂的安全体系,它将兵力部署、固定防御、道路网络和信号联系成功地整合成一个内在贯通的整体,而所谓的战略、战术、战役都包含在这一体系中。
的确,如撬动咨询所发现的,中国企业在快速执行和运营上表现出色,但不太注重战略,很多时候还会将战略与商业模式混淆在一起,商业模式是为实现战略目标采取的各种活动、策略和动作,某种程度上也是战术的一部分。相比之下,美国和欧洲公司更加注重战略,但在战术执行上相对较慢,但这也像罗马帝国的军队,得胜缓慢,想击败它们难上加难。 所以,企业需要从整体出发。在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短期的战术执行之间取得平衡。如果无视战略,一味选择速胜战术,虽然有助于效率提升,但可能阻碍创新与多元化管理风格的形成,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。
我很高兴看到撬动企业战略方程将战略、战术和战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呈现出来,以此敦促中国企业去思考如何追寻战略上的差异化,而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差异化。就像霸王茶姬的“健康战”以及“奥运战”,都属于战术指导下的行动,易被对手模仿,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基于对行业、对市场、对消费者、对产品认知的战略才是其长期胜出的支撑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切忌将战略看作是最高管理层的事。战略不仅是CEO的事,也是事业部经理、市场经理、研发经理以及和任何具备战略思维的管理者的事。CEO层面的战术会成为下一层级的战略,而下一层级的战术又会成为再下一层级的战略。通过逐级传递,像多叠瀑布一样落到最底层。
此外,战役(我将其称之为“战略行动”)也不一定是速战速决的,它们可能是长期的。如同丰田公司打造雷克萨斯豪华车这项业务,是一场耗时十年的“战役”,在这十年中,它们发起了无数次战斗,像研发、测试、制造、产品发布会、广告投放、展厅设计等,都不是毕其功于一役。
我想以上这两点也应该是撬动企业战略方程想敦促中国企业思考的。